名家访谈|刘慈欣:不从功利的角度看待科幻,人类的想象力无法制止
1265 2024-08-20

8月17日,《流浪地球》彩色注音版新书发布会在南国书香节主会场举行,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来到2024南国书香节现场,与少儿科幻作家超侠,科幻出版、研究专家徐世新、王卫英,科幻阅读推广人陈柳岐共同畅聊科幻启蒙。



不从功利的角度看待科幻


刘慈欣在分享会上回忆说,上世纪80年代,西方的科幻小说才陆续翻译到国内,其中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是阿瑟·克拉克和奥威尔的科幻作品。“这两个科幻作家的作品是不同的,奥威尔的《1984》让我看到科幻的意义,用科幻映照现实,而阿瑟·克拉克则是与他相反,用科幻描写超现实的世界,两个作家对我在科幻方面的影响都比较大。”

虽然在创作之初深受其他科幻作家的影响,但刘慈欣表示,并不想与他们离得太近,会尽量和他们拉开一些距离。

提到科幻阅读,刘慈欣说,“不想从很实际的、功利的角度去看待科幻阅读,我觉得不管是科幻的阅读还是创作,它都是一件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。”

“如果把我们的宇宙比喻为一座城市,太阳系是其中一座建筑物,而人类就像是生活在建筑物地下室里面的一个储物间,我们生活的时空是十分狭窄的,在我们的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,我们可能一辈子也到不了外面的世界,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文学的想象去描述这个世界,即便这些想象没有什么用处,我们也无法制止我们的想象力。”刘慈欣说。



科幻潜意识将人类视作一个整体


对于不同地域科幻的差异,刘慈欣表示,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科幻,其实共同之处远大于差异。西方科幻与东方科幻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。“越是有文化差异的科幻作品可能不太能流行起来。”

和现实主义主流文学不同,刘慈欣认为,现实作品关注的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,而科幻作品在潜意识里面,将人类视作一个整体,一个角色,它所探讨的问题,面临的挑战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。这或许也是科幻的魅力所在。

对于科幻创作,刘慈欣觉得,一本科幻小说是否能成功,这与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关,“对于想创作科幻的人来说,首先应该有与科幻相称的世界观,科幻的思维方式,应该对我们生活之外的更广阔的时空,对未知的世界,对未来的可能感兴趣,而不是沉浸于个人小世界的自我表达。这种个人的自我表达或许能写出很好的现实作品,但是科幻作品需要更广阔、更长远一些的东西。”



南方网、粤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