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南国书香节周末迎来最大人潮
1309 2024-08-19

8月18日,南国书香节主会场人流如织,迎来开展以来最大人潮,很多人全家出动,趁着周末逛书市、看书展。当日,南国书香节的名家活动也密集推出,一场场作者、读者、书籍的三向奔赴,让城市里书香四溢。


LHBL8747-opq3171729815.jpg


LHBL7614-opq3171569610.jpg


这一天,南国书香节的名家活动也达到一个高潮,密集推出嘉宾活动。阿来、蔡崇达、马伯庸、王立群、祝勇、八月长安等都带着自己的新作来到现场,读者与心仪已久的文化名家得以面对面交流。

武侠馆、南国剧场、汉服展等推出了各种主题活动,让南国书香节成为集图书、文创、娱乐、现代生活方式于一体的欢乐海洋。



01.

名家活动炙手可热


名家活动历来都是最受读者欢迎和热捧。18日(周六)的名家活动之多,是2024南国书香节之最,众多文化名家在现场与读者展开了丰富多彩的互动,现场氛围火爆。


DSC01944-opq3172268485.jpg


王立群

《史记》是读不尽的


DSC01370-opq3171591887.jpg


在央视“百家讲坛”讲《史记》一讲就是10年的王立群教授,此次带来的是“王立群读《史记》”系列现身2024南国书香节,与广大读者畅谈多年来的心得体会。 “《史记》是读不尽的,我个人的人生阅历,也在帮助我读懂《史记》。读《史记》,可以说就是在读人生。”王立群一直将推广《史记》作为重要目标,无论是他曾出版专门为孩子创作的《读史记,成大器》,还是他新近推出的“王立群读《史记》”系列,《史记》始终是他推进史学大众化的重要法宝。


阿来

分享《尘埃落定》创作背后的故事


DSC01222-opq3171344874.jpg


 “穿越时空的文学经典——《尘埃落定》30周年分享会”亮相2024南国书香节。著名作家阿来来到现场,与读者一起分享《尘埃落定》“本篇”与“外篇”创作背后的故事与心路历程。这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,销售达数百万册,至今仍让很多读者津津乐道。

 “重复之前的写作是没有意义的。”阿来坦言,35年前,他出版了两部作品,收获读者喜爱的同时,也带来了巨大的空虚感。他不断拷问自己:如果真的要走文学这条路,会不会始终在这两本书上重复?由此他在文学之路上不断探索与挑战自己。

除了驰骋于文学创作的世界,1996年至2006年,阿来在《科幻世界》杂志社工作了10年,被称为“中国科幻的幕后推手”。刘慈欣的小说《流浪地球》正是在这段时间被《科幻世界》发现并首发。


祝勇

在文字里重造一遍故宫


1724048493911.png


著名学者、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祝勇则带着新作《故宫建筑之美》与读者见面。《故宫建筑之美》文笔轻盈灵动,语言清晰流畅,遴选了故宫中有代表性的建筑,以文化散文的笔触讲述了其历史渊源、建筑形制和审美功能,并细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物、故事、历史变迁,由此围绕生命、权力、家国等主题做出了深邃而独特的思考。

 “我试图在文字里将这座早已建成的城重造一遍,材料不再是砖石、楠木、琉璃瓦,而是文字。”祝勇说。


八月长安

“人是可以成长得越来越好的”


297A7314-opq3171844512.jpg


人气青春文学作家八月长安亮相南国书香节。二十岁出头的八月长安以其清新细腻的文笔,创作了《你好,旧时光》《最好的我们》等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青春文学作品。

2021年,她又带来成长现实风作品《这么多年》,故事情节由青涩懵懂到走向成长现实风,风格的变化也暗含她对读者有意为之的抚慰。她说:“我希望大家相信,人是可以成长得越来越好的,你是有可能通过对自己的后天培养,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。”


马伯庸

让读者喜欢上历史,是我最大的收获


DSC01605-opq3172045024.jpg


“我当过一段时间花都人,因为我父亲在建设新白云机场的时候,我们在广东待过挺长一段时间。所以每次回到广东,就像是回家一样。我不敢说对岭南文化有多深的了解,但是我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。”8月18日下午,带着新作《食南之徒》做客南国书香节,马伯庸特别开心。

从饮食进入岭南文化的书写

“壶枣一木,第九十四,实九百八十六枚。”八年前,马伯庸来到南越王博物院参观,惊喜地发现两枚出土于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木简,上面记载着南越王宫枣树种植的信息,这些枣树不仅拥有各自的编号,连果实的数量都被一一记录下来,可谓是中国早期的“园林档案”。

在随后的八年里,马伯庸只要来到广州,都会去南越王博物院看看这些木简,一如探访旧友。在他看来,南越国展现出一种社会机制变化的复杂性,极为迷人。而木简所承载的信息也仿如一部通往古代的时光机,带他领略南越国的旖旎风光。

两枚木简,叠加后来从《史记》中偶遇的唐蒙与枸酱的故事,让马伯庸书写岭南美食的愿望愈发强烈。近年来,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《长安的荔枝》等多部历史作品牢牢占据畅销榜前列,让他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作家。这一次,他将目光瞄准岭南题材。

马伯庸告诉记者,或许是写美食的缘故,他这回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创作体验,写作过程充满愉悦,一点儿都不觉得艰苦,是一种特别的“松弛感”。这部《食南之徒》,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和中南博集天卷共同出版,讲述了贪吃汉使唐蒙来到饕餮胜地南越国,卷入南越宫廷风云的故事。

在历史缝隙中感受人性温度

马伯庸坦言,写《食南之徒》时自己情绪饱满愉悦,“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非常热爱美食的人。”很久之前他就想尝试写美食题材,南越王宫的木简和唐蒙的故事,让他找到了书写的契机。

在马伯庸的创作历程中,大多题材都会侧重于历史的某一个方面。在《食南之徒》中,他从地理发现中去想象历史,从空间与时间中去叙述历史,美食成为他进入历史的一个小切口。“在有限的篇幅内,能够体现出历史的一角,引起大家对历史的兴趣。我觉得我的任务就完成了。”

 “《食南之徒》出版之后,我看到很多读者会带着书跑到南越王博物院去参观,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。从书里走到书外,从线上走到线下,能让读者通过一个虚构的东西进入到我们真实的历史中去,而且喜欢上我们的历史,对我来说,这是最大的收获。”马伯庸说。

对于一直以历史为创作题材的作家,马伯庸书写的多为小人物,这其实是他的历史观所决定的,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和温情的一种表达。

 在马伯庸看来,最能体现中式美学的是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:“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的存在。这种美学并不是视觉上的,而是哲学上的。”


蔡崇达

我的写作观是在广州形成的


C1602T01-opq3170515997.jpg


8月18日下午,作家蔡崇达带着他的“金色故乡三部曲”来到了南国书香节,并且参与广州·泉州双城共读活动启动仪式。

出生于泉州,成长于广州,蔡崇达带着双城“基因”,和读者分享了他的写作观的形成和他的“心灵故乡”。蔡崇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广州,在他的老师周可看来,广州就是蔡崇达的第二故乡,而“金色故乡三部曲”(下称“三部曲”)正是他在广州吸取了养分后结出的果实。

故乡是地理上的,更是心灵的

    “对我来说,我的写作观就是这个地方(广州)给我的。我本身也应该要回到这片土地,成为广州的一分子。我也希望这块土地能不断长出新的、丰硕的果实,这才是我这个曾经受到广州恩惠的人应该做的事情。”蔡崇达带着回报的心态来到广州,希望与读者分享他的创作历程,为更多热爱写作和读书的人带来启发,并继续肥沃广州这片文学的热土。

正因如此,蔡崇达认为自己在广州的分享会有其特殊意义——取之于广州,回报于广州,让自身连同作品一起,成为广州的一部分。

蔡崇达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个小镇,他的三部曲正是以故乡为核心,展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。回顾这三部作品,蔡崇达说,其实创作《皮囊》时他处于一个“应激”状态,他当时书写了一个告别家乡但又永远无法抵达远方的人。“那个时候我是在向文学求助,我通过书写回到自己的来处。只有我们知道根部,才有机会和能力再一次充电,去长出新的枝芽。”在《皮囊》之后,蔡崇达有了意识,要去寻找自己的“故乡”,不一定是地理上的故乡,更是心灵的故乡。

三部曲的最后一部《草民》出版已经两个月了,蔡崇达也回看了不少读者给他的评论,他的内心充满了感动。“我在很多地方总会碰到一些读者告诉我说,‘黑狗达你好,我是许安康’,或者‘我是蔡耀庭,感谢你让我知道,我们都在一起’。”

 而这正是蔡崇达创作《草民》的出发点,可能大家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,但实际上所有人的根部就像草一样,相互连接,相互纠缠,相互构成又相互支撑。

文学是无用之书,但又是最有用之书

蔡崇达在创作三部曲的时候,参照了很多故乡的人和事,这些人物在故事里互相陪伴着,互相支撑,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出的精神秩序成为了三部曲的主线,也是蔡崇达创作的主要目的。

 “其实文学就是让你找到内心的支撑点,是曾经让你舒适,能够给你提供支撑和力量的地方。”蔡崇达如是说。

 “其实文学是无用之书,但你最后会发现,文学是最有用之书。”蔡崇达说,很多时候大家觉得无力是因为孤单,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我们的内心并不孤独,因为文学将大家联结在一起。“如果翻开哪一本书触动了你,读下去就会发现有灵魂在陪伴着你,你自然会知道文学的意义和作用了。”

    


02.

特色展区人气超旺


周末的书香节,主题鲜明、互动性强的展区备受读者们欢迎,各类活动更是精彩纷呈。阅读不再只停留在纸张和文字,而是一场调动多种感官的丰富体验。


武侠馆

 “回到热爱金庸的青春时代”


微信图片_20240821102501.jpg


今年正值金庸诞辰百年,武侠馆布展精美,人流不断。在武侠馆台侧,游客可以参加“测测你的含‘金’量”互动游戏,通过解答与金庸武侠有关的问题赢取精美明信片,很多武侠迷在现场组团答题。

武侠馆还设置了创意拍照区,把武侠世界的弓箭、打狗棍带到现实中,吸引很多游客拍照打卡。中学教师张女士激动地分享道:“对于我们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,武侠是一段青春回忆。来到南国书香节的武侠馆活动,真是回到了热爱金庸的青春时代。”


“南国戏剧现场”

带读者开启一场“戏精”之旅


HAOO4345-opq3172926789.jpg


 “南国戏剧现场”则将文学与戏剧巧妙融合,把舞台搬到书香节现场,带领读者开启一场“戏精”之旅。友谊剧院联合青林剧社、一岛剧场围绕经典名著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开展的形体表演工作坊上,参与者们跟随表演老师的指令,打开肢体,解放天性,探索舞台上的喜怒哀乐。

一位参与表演活动的黄女士告诉记者,她是一名少儿口才老师,觉得文学和戏剧融合的形式对她的教学也很有启发,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红玫瑰、椅子等道具的多样化利用,在生活中,我们也要去保持这个想象力”。


香港馆

指导你亲手剪出传统剪纸彩灯


微信图片_20240821102610.jpg


移步香港馆,现场举办的“手工剪彩灯”体验活动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小朋友参加。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,参与者们亲手制作出了形态各异、色彩斑斓的剪纸彩灯。这些精美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,也让参与者们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,亲子间的合作让这份体验更加温馨难忘。


时尚汉服穿搭大赛

以汉服作为媒介传播背后的文化


DSC_5472-opq3172622326.jpg


傍晚,“一身汉服逛书展”时尚汉服穿搭大赛更是把书香之夜推向高潮,现场裙裾翩跹,别具雅韵。来自各地的汉服爱好者身着各式各样的汉服,在舞台上走秀,展示了传统服饰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。

妘笙是一名大二学生,她向大家分享了本次汉服穿搭的理念:“我们参加这次的活动想要传达的宗旨是汉服走进日常,汉服不仅仅局限在特定场合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选择让自己舒适的方式去穿。”

另一位汉服爱好者潘明辉把羽毛球拍当作穿搭配饰,把汉服与运动风巧妙结合,他说:“我之前很喜欢诗词,后来慢慢接触到了汉服,这次参加活动希望以汉服作为媒介,让大众了解汉服背后的文化底蕴。”



来源 / 南方日报